按营销目标分配
明确目标优先级:首先要对年度营销目标进行梳理,并确定优先级。例如,如果主要目标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其次是促进产品销售,那么在预算分配上就要优先考虑能够有效提升知名度的渠道和活动。像品牌广告投放(如电视广告、户外大型广告牌)可能会分配较多预算,因为这些渠道能够广泛地传播品牌信息。
量化目标与预算挂钩:将每个目标进行量化,以便更精准地分配预算。比如,计划在目标市场中使品牌知名度提升 20%,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在主流媒体投放广告每投入一定金额可以带来相应比例的知名度提升。假设以往经验显示每投入 100 万元可提升品牌知名度 5%,那么为实现 20% 的提升目标,可能就需要为此分配 400 万元左右的预算。同时,对于销售促进目标,如果希望某一产品系列的销售额增长 30%,根据该产品的利润率、以往促销活动的投入产出比等数据,计算出需要投入到促销活动(如打折、赠品、满减等)中的预算金额。
按营销渠道分配
评估渠道有效性:分析不同营销渠道在过去的表现以及未来的潜力。例如,对于线上渠道,可以查看过去一年各个平台的流量数据、转化率、粉丝增长情况等。如果社交媒体平台 A 的用户参与度(点赞、评论、分享)是平台 B 的两倍,且带来的流量转化率也更高,那么在预算分配上可以向平台 A 倾斜。对于线下渠道,考虑展会、活动等渠道的参与人数、潜在客户获取数量等因素。
结合渠道成本:除了有效性,还要考虑渠道成本。例如,搜索引擎营销(SEM)虽然可以精准地触达目标客户,但每次点击成本(CPC)可能较高;而电子邮件营销成本相对较低,主要是人力成本和邮件发送平台的费用。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来分配预算。假设 SEM 的平均 CPC 为 5 元,转化率为 5%,电子邮件营销的成本为 0.1 元 / 封,转化率为 1%,如果要获取 100 个客户,通过 SEM 需要投入 10000 元(100÷5%×5),通过电子邮件营销则需要投入 10000 元(100÷1%×0.1),但考虑到 SEM 的转化率更高,在预算分配上可以适当增加 SEM 的比例,但也要综合考虑总预算和其他渠道的情况。
按产品或服务分配
产品生命周期考虑:根据产品或服务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分配预算。对于新产品,需要投入更多预算用于市场推广和产品认知度提升。例如,一款新的智能手机上市,可能会将预算重点放在产品发布活动、初期广告投放、给早期试用者提供优惠等方面,以吸引消费者尝试购买。对于成熟产品,预算可以侧重于客户忠诚度维护和市场份额巩固,如会员制度推广、老客户回馈活动等。
产品盈利贡献:考虑产品的盈利情况来分配预算。高利润产品可以分配相对较多的预算用于进一步拓展市场和提升销售。例如,某公司有产品 A 和产品 B,产品 A 的利润率为 30%,产品 B 的利润率为 10%,如果总营销预算为 100 万元,且产品 A 的市场潜力较大,可能会给产品 A 分配 70 万元预算,用于广告、促销等活动,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给产品 B 分配 30 万元预算用于维持市场份额。
按时间阶段分配
营销活动节奏:根据年度营销活动的时间安排来分配预算。例如,在行业旺季或节假日之前,需要增加促销活动的预算。如果是一家服装公司,在春秋换季和重大节日(如国庆节、春节)前,要加大广告投放和促销活动(如换季折扣、节日满减)的预算分配,以刺激消费者购买。同时,对于新品发布时间,也要预留足够的预算用于新品推广,包括发布会、初期广告等。
市场波动应对:考虑市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波动。有些产品的需求在特定季节会增加,如夏季的防晒产品、冬季的保暖产品。在需求旺季来临前,提前分配预算用于广告宣传和市场预热,如提前两个月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投放防晒产品广告,引导消费者关注和购买。在淡季,可以适当减少促销和广告预算,或者将预算用于市场调研、客户关系维护等活动。
考虑竞争对手和市场动态
竞争对手策略模仿与差异化:分析竞争对手的营销预算分配情况。如果竞争对手在某个渠道(如电视广告)投入大量资金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考虑在该渠道分配一定比例的预算进行模仿,同时寻找差异化的渠道进行突破。例如,竞争对手在电视广告上投入较多,品牌可以在保持一定电视广告预算的基础上,加大在社交媒体互动营销方面的投入,以吸引更年轻的消费群体。
市场新兴趋势跟进:关注市场新兴的营销趋势和技术。如果发现某个新的营销方式(如虚拟现实体验营销)在行业内开始兴起并且有潜力,要预留一部分预算用于尝试和探索。例如,在房地产营销中,随着虚拟现实看房技术的发展,可以分配部分预算用于开发虚拟现实看房体验,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购房体验。